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些什么 ——深刻理解文化之“尚”
时间:2023-02-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开栏的话

  《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其他媒体一起,持续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和宣传工作。今天起,《中国文化报》与“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以“钟文华”笔名,推出“文化学习理论心语”系列理论文章,结合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贴近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融会理论界新的研究成果,力求深入浅出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根本宗旨、精神旗帜、历史根脉、世界眼光、前进动力、重大挑战、统筹方法和治理要义,敬请关注。

  钟文华

  (一)“尚”,是古老的中国词汇,《尚书》书名中即有“尚”;“尚”,也是时新的中国词汇,如“时尚”之“尚”。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尚”,都含“尊崇”“遵循”之意。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陕西延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新的逐梦之旅,也由此迈开新步。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字句铿锵,“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的奋斗目标”作了清晰描述:“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当代中国之“尚”,当然也是文化之“尚”。锚定“新的奋斗目标”,认清今日中国文化之“尚”,是文化工作实现自身使命之要,也是帮助人们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文化地位、作用之要。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文化要在人的现代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核心和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活动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自古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就是人论的基本立场。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贵于万物的思想。《孝经》引孔子之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战国后期的荀子也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都表明:与万物相较,人是最可宝贵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最忠实的学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五方面“中国特色”,全部指向“人”:“人口规模巨大”,关注“人”的整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聚焦“人”的生活水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怀以“人”作为主体的永续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着眼全人类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对人的作用。2003年7月18日,在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7月28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报告时,习近平同志在插话中说:“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他显然对此早有深思熟虑,他接着展开的论述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精神生活问题,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求以扎实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心“尚”崇高目标,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进一步致力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优化社会精神生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让文化成为安顿精神之舟的美好港湾、改善生活质量的丰富源泉、促进全面发展的有力引擎。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现代化,文化要在社会全面现代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西方之“现代化”通常指的是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是民富国强、政治昌明、精神富足、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全方位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包括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文化繁荣发展,事关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对社会全面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突出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已成为时代流行语。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文化工作提供了任务书。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直接关联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促进精神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此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说:“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2017年12月,他在地方考察时指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回望来时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眺望前进之途,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心“尚”崇高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激扬精神的力量,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四)中国式现代化关注文明发展,文化要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发挥重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此为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望历史,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所谓“先进文明”“落后文明”的论调、“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即扩散、弥漫于世。

  面对各式话语的交锋与争论,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中国发展大历史、世界变化大格局和人类发展大潮流,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他鲜明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深刻的理论概括,也是自豪的奋斗宣言。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史诗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文化与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重要标志,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文化是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文明缺了文化的滋养其基将摇,文化离了文明的支撑其花将萎。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文化工作之时,思维不能囿于文化本身,而是要上升到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高度上来把握。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赓续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凝结着现代文明的时代精华。民族性和时代性,共同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坐标系中的位置。心“尚”崇高目标,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的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升华和拓展了原有的世界文明,赋予世界文明以新的内涵,并以新的文明理念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心“尚”崇高目标,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用好文化方式,发挥文化作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五)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到达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

  在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的道理。

  2023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和旅游部署名文章,表示:“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既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工作抓手。文化和旅游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章写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筑梦人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殷殷寄语:“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生逢伟大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心“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锤炼“先觉”“先行”“先倡”之能,奋力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英雄史诗,为人类文明奉献独具魅力的色彩与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