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 只有把文物的故事讲透了,它才有生命力
时间:2024-03-07 来源:大河网

  一条通道,展现代表履职风采,回荡民生关切声音。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前,来自河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走上首场“代表通道”,与现场记者分享了他投身殷墟考古一线25年的故事。通道结束后,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对何毓灵进行了专访,对于接下来的履职工作及对商文明的研究与传承,他已有了“计划表”。

  讲述:“能在殷墟考古,从未被‘辜负’,是一件幸事”

  在何毓灵在驻地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平板电脑,里面分门别类地收录着数千份殷墟考古资料,当记者问起来,不管是报告、文献还是图片,他都能顺着文件脉络第一时间找到资料。

  何毓灵是一名在殷墟考古一线工作了25年的基层代表,25年的坚持,缘于刚刚参加工作一年时的一次考古发掘。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和大雪中,我们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当我们用手铲、刷子、竹签剥离出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时,大家兴奋不已。那是殷墟近百年来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容器。”回忆2000年底那次发掘工作,何毓灵至今仍记忆犹新,正是这一次的发掘经历,让他“着了迷”,一研究就是20多年。

  (“亚长”牛尊 图案来源:殷墟博物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身上镌刻着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轨迹。

  “在博物馆进行展示并不是文物价值的句点。我给亚长‘代言’了24年,从开始挖掘到现在,我一边研究一边讲亚长的故事。我们常说要透物见人,只有把文物的故事讲透了,它才会丰满起来、立体起来,才会有生命力。”何毓灵说。

  对于何毓灵来说,25年的坚守是与热爱画上了“等号”。考古工作像侦探一样破解古人之谜,能在考古人最向往的殷墟做研究和发掘,更是一件幸事。

  数辆马车并驾齐驱的宽阔道路、宫殿区内风光秀丽的大型池苑、圈定王陵神圣之地的界沟、铸造后母戊大鼎的青铜作坊……何毓灵和同事取得的一项又一项考古新发现,不断把殷墟发现与研究推向新高度。

  “太多考古人想在殷墟做工作了,那真是大伙儿梦寐以求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收获未被‘辜负’,我是非常幸运的。”何毓灵说。

  履职:数字赋能全景式展现商文明 建议中的“期盼”正在变成现实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流淌在14亿中华儿女身上共同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维系。

  (刻辞甲骨 图片来源:殷墟博物馆)

  对于甲骨文的活化利用,何毓灵道出了现今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散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科研机构、高校;长期风化,剥离保存条件不一、信息遗失 ……这些现实情况给甲骨文研究的缀合和复原工作带来了困难。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何毓灵在研究中找到了关键,并在去年提出了解决之策。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何毓灵在建议中提出搭建甲骨文数字化平台。

  “如果能实现文物数字化,建立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既可以满足研究者的研究需求,让甲骨文数字化回归,还可以让甲骨文活起来,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想利用数字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甲骨文进行数字化拼合,让16万多片甲骨能够在殷墟得到齐聚。”何毓灵说。

  过去一年,这份饱含期盼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单位的重视,经过各方研究与推动,数字化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已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中得到了实践。比如,新馆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通过裸眼3D技术,将20多件商代文物呈现于同一空间,让观众能够沉浸式全景式与文物互动,感受商文明传承和甲骨文魅力;再如开发亚长墓数字专题展,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云端了解亚长的前世与今生。

  “下一步,我们计划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在省级层面的立项工作,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甲骨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何毓灵说。如果用数字化技术,现在的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全面地把信息保存下来。

  建议:推动殷商时期周边方国考古研究迈上新台阶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是我国第一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在新馆约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近4000件文物把《史记·殷本纪》3000字记载的商王朝,首次鲜活、系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商文明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可见,殷墟再次被推上全民关注的“峰点”。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 图片来源:殷墟博物馆)

  作为殷墟文物代言人,何毓灵的关注点仍聚焦在自己的“老本行”考古与文物方面,此次参会,他从河南考古一线带来了建议。

  “如何做好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非常关注的,考古学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仍有短板,因此我对商代考古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建议。”何毓灵表示,2024年是我国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铺开的一年,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契机,推动殷商时期周边方国考古研究迈上新台阶。

  “如果说殷墟处于金字塔顶端,那么这些方国可能是在金字塔的中间或底部,我们现在对于金字塔中间或底部的情况了解尚浅,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提出建议,引起重视。”何毓灵说。

  梳理:7年来,河南4名基层代表走上“代表通道”

  据了解,何毓灵是近年来继张全收、党永富、朱婷后,第四位走上“代表通道”的河南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首次开启“代表通道”,“农民工司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走上通道,讲述农民工就业发生的新变化。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农民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党永富接受记者提问时谈到了土壤污染防治问题,从2005年起,他累计治理了被除草剂污染的农田2100多万亩。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朱婷通过讲述中国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一个个拼搏故事,再次向世界阐释中国“女排精神”。

  今年,何毓灵走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讲述殷墟考古与文物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他还现场发出邀请,欢迎所有向往探索商文明的观众,前往殷墟赴一趟“千年之约”。

  (康亚飞 樊雪婧/文)